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工作交流会

发布时间:2021/12/02 来源: 浏览次数:302

为加强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管理,促进重点实验室交流与合作,推动国家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根据生态环境部科技司工作统一安排,在2021年10月25日开展水、监测等领域重点实验室工作交流会,会议的主要内容保括:1:总结重点实验室管理工作,提出相关要求;2:现场考察相关重点实验室、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等;3:各重点实验室依次发言,并围绕流域水生态管理、地下水调查评估,监测预警与防控修复等主题交流讨论。

国家环境保护环境光学监测重点实验室室依托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院在2007年由环保部认定的首个环境光学监测重点实验室,实验室总题定位为“面向世界环境科技前沿,瞄准世界环境监测技术制高点,解决我国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成份、环境应急事故等需要的关键技术和系统技术问题,促使我国先进环境监测技术水平的新突破;解决我国先进环境监测技术应用示范中的理论、方法和标准问题,为国家采用先进环境监测技术提供基础支撑;经过数年发展成为我国环境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主要围绕“环境光学应用基础研究”,“环境检测人高技术于系统及成本研究”和“定量监测新方法研究”三个方向展开研究,努力建成我国环境监测高技术创新源头单位。

目前实验室科研用房主要包括科学岛内综合实验大楼(总建筑面积15176 m2)的四层(办公区)、五层和六层(实验室)(总面积约7500 m2)以及3号别墅的大气环境模拟实验室(总面积约2300 m2),截止2020年底实验室共有1157台仪器设备,总值10123万元,10万元以上仪器共218台。建立了“大气细颗粒物”,“气态污染物”,“挥发性有机物”,“重金属”,“地基、机载、星载遥感”检测实验室,研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监测技术系统。

实验室面向国家空气质量改善、环境安全应急监测、燃烧流场诊断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各级领导的关怀与支持下,在实验室科技人员和青年学生的共同努力下,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开展了贡献监测技术研究,围绕大气环境环境监测技术发展了“紫外差分吸收光谱遥感检测技术”、“工业园区有毒有害气体光学技术”、“车载污染气体分布及排放通量光谱遥测技术”、“区域大气环境综合立体监测技术”和“特殊环境参数激光测量技术”5项关键技术。形成了多维度,多场景下的气体环境光学监测技术体系。

在此基础上,近两年内承担科研项目23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17项,中科院、部委项目25项,省级科研项目29项,单位自研课题7项,横向合作57项,累计到位科研经费逾4亿元。实验室在各级职能部门的支持和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和目标,强化运行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在提升技术创新水平、人才队伍建设、重大科研成果产出、高端成果转化、支撑行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安徽省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国家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1项,军队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光学学会科技二等奖1项。近两年内,发表发表学术论文186篇,其中SCI/EI收录149篇。申请发明专利111项,授权发明专利46项,授权软件著作权41项。实验室结合学科创新形成了一支素质高的研究队伍,这个创新团队由优秀的学术带头人刘文清院士和一群素质好的中青年研究人才和技术人员组成。人员年龄与知识结构合理,能够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研发工作,具有团结合作、献身科学和良好的学风。45岁以下的科研人员占85%以上。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入选万人计划”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培养中国科学院青促会会员2人,安徽省杰青2人。

 刘文清院士荣膺“全国先进工作者”,刘建国研究员获“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奖”,桂华侨研究员入选获得“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入选安徽省第十二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认真执行培养制度,严格把关每个培养环节,近两年培养毕业研究生93人(博士生50名,硕士生43名),多名研究生在读期间获奖

P20: 此外,实验室积极引进多名海外高层次技术人才,陈大仁研究员获合肥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这些高级研究人才活跃在国内外学术舞台上,高级人才引进推动了学科建设,增强了本中心光谱应用技术、航天载荷技术、气溶胶科学与技术研究领域科研实力。 实验室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创造宽松的科研氛围,为他们承担各类科研项目创造条件,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加速人才的成长。

在支撑我国生态管理方面,结合本实验优势,牵头或参国际、国家、行业和企业标准。加大国家、行业标准的研究力度,共发布团体标准3项:《移动污染源挥发性有机物(VOCs)测量方法》,《机动车一氧化碳排放快速测量方法遥测法》,《移动污染源细颗粒物测量方法》;企业标准16项:《海洋藻类群落及叶绿素快速原位监测仪》,《海水溶解氧快速原位监测仪》,《海洋初级生产力快速原位监测仪》,《全景扫描污染气体成像差分吸收光谱仪》,《无人机载污染气体二维成像观测光谱仪》,《多光路开放光程HF气体监测仪》,《抽取式傅里叶红外多组分气体分析仪》,《开放光路面源排放VOCs气体分析仪》,《便携式傅里叶红外多组分气体分析仪》,《傅里叶红外多组分被动遥测系统》,《掩日通量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遥测系统》,《便携式多组分气体紫外现场分析仪》,《污染源排放遥测技术系统》,《多波长水汽激光雷达》《边界层温度廓线探测激光雷达》《大气NO2监测激光雷达》;发布团体标准3项《移动污染源挥发性有机物(VOCs)测量方法》《机动车一氧化碳排放快速测量方法(遥测)法》,《移动污染源细颗粒物测量方法》。发展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气、水体、土壤和移动污染源监测技术和系统,促进我国环境监测技术进步和环境监测仪器产业化的发展,并推进测试比对、标定校准、可靠性和稳定性测试工作,逐步形成了一批环境监测设备的标准化检验和测试方法。

2020年123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与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协议主要内容为合作共建合肥、深圳等环境光学检测设备的检测业务支撑平台、合作开展先进环境监测技术研究、学术交流及合作培养环境监测技术人才等。合作协议的签订进一步加强了环境监测总站与合肥研究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在环境监测技术研发、检测方法标准化以及业务化应用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推进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发展。

通过增加各实验室间的沟通和交流,建立“水、土、气“的多介质协同监测技术交流,和遵循”监测-治理-管控“思路的多场景污染气体排放研究,推动监测体系统筹融合。